出处:未知 时间:2017-03-08 点击:129次
文章转自广电丨时评 委员们着重谈到了文化教育和实践、电视节目的引导、多元的故事题材、与国际接轨合作、媒体的社会责任五个方面。
从3月2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开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便一直是今年“两会”重点关注的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感染年轻人?媒体应该如何发挥职能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3月7日下午,“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会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冯骥才、苏士澍、成龙、海霞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了现场媒体的提问。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应循循善诱,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青少年是未来的生活主人,他们的传统文化修养特别重要。”冯骥才认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是让人享受的。传统文化修养,能够带来幸福感。所以,他十分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使年轻人学习、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同时,他表示,带领年轻人真正体验传统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比如即将到来的清明节,除了让孩子们通过书本了解清明节的传统知识,也可以带孩子们去祭奠英烈或者踏青,告诉他们古人插柳的知识。“有这样一次体验,你不必讲太多知识,他也会记住这次活动。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了解古人多么讲究和自然的亲和。等他慢慢长大了,一方面有知识,一方面有情结,他的心灵进入了传统,传统也进入了他的心灵。所以,我认为,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要注意体验。”
讲好中国故事,应创新传播方式
“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冯骥才强调,“我们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大家的热爱,在热爱过程中一定会提高他们的修养。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踏实做”。
海霞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电视节目传播中国文化的优势。曾经担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主考官的她回忆道,“当时有一个孩子,他特别喜爱中国的汉字,研究半年时间,背了三本像《康熙字典》那样的字典,而且还去琢磨古人是怎么造字的,他就用这个办法参加比赛。结果考题当中有一题他真的不会答,他就在现场自己造字,居然成功了。评委老师说他有道理,就让他顺利过关了。我由此感受到,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今天的青少年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东西。”
据海霞介绍,《新闻联播》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厉害了 我的国》,在百度上搜索量已经超过了1个亿,还有街景式的海采《一路回家》《天下父母》等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有一个观众说《新闻联播》怎么成了催泪弹,但是就算哭,观众也特别喜欢看、愿意看。为什么?我跟节目组主创人员聊过天,大家的回答非常相似,那就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诗词大会》源于我们从小就背的唐诗宋词;新闻里面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他们温情的表白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春节过年的时候一家人照一个全家福,就是中国人的家庭观,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有特色、真实、多元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说老实话,是件很难的事。”究竟世界上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刘长乐用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这一问题。“民间小调《茉莉花》由乾隆时代的英国公使秘书巴罗用五线谱的方式,英文记录了乐谱,把它传到了西方。在乾隆33年,也就是1768年,卢梭在《音乐词典》中收录了这首歌。到1924年的时候,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创作了《图兰朵》,歌剧的主要音乐素材就来自于《茉莉花》,1926年在意大利演出后,造成了非常强烈的‘中国震撼’。有民族特色的《茉莉花》说明了美好的东西是全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刘长乐提到的另一个故事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2016年4月4日,曹文轩凭《草房子》获得了安徒生国际文学大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此项大奖。“他讲了一个叫桑桑的孩子经历苦难,从苦难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反映出了悲悯情怀。这说明世界上需要真实的、多元的中国题材,这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例子。”
中国电影不仅要露“功夫”,更要显文化
2016年,成龙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也是中国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电影人。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成龙回忆了自己在本土市场和美国市场的打拼经历:“早上断脚,下午开工,不管票房好不好,我都用心去拍。”
“我的电影成功了,很多人说你就是中国人的名片,给我太多太多压力。拍电影的过程中,我也成熟、长大了。原来我的动作可以影响那么多人,我以后拍电影要小心一些,怎么样除了打,也把中国的文化加进去。我自己到任何场合,一定穿唐装给人家知道,我是中国人。”
“56年后,我接到奥斯卡电话,叫我去拿奖,我才发现,如果你坚持做一样东西,不管有没有人看见,不管有没有人知道你用心去拍,不管各行各业,某一天一定会有人赏识你。今天全世界要到中国市场分一杯羹,我们的电影人只要努力,很快就会走得更好,因为会有更多外国人跟我们合作,共同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弘扬中国文化,媒体应当主动承担责任
“马可波罗在13世纪来到元大都。那时候,北京是国泰民安的、祥和的、富裕的,马可波罗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西方对中国形成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我们和英国制作公司合拍了《寻踪马可波罗》,在英国、意大利播出。一名意大利小伙子作为旁观者来寻找马可波罗的足迹,看看马可波罗走过的地方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这个片子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有2.75亿的受众观看了这个节目,网上有900多万点击率,给中国形象带来非常正面的影响,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刘长乐以马可波罗的故事为例,阐释了舆论的重要性。
与《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沟通,让海霞了解到,《中国诗词大会》前期酝酿、筹备、研发超过一年的时间,投入非常大,主创人员背着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编导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要奉献,要不断创新、打磨。媒体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责任,真的不是说一句空话,就体现在一个一个节目当中。”
“《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令节目主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奖金或奖项,而是一种心里的满足感——看到这档节目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都在点赞、重温经典、重新回归传统,从传统当中找回到自己的初心,有了初心才能继续前进,这可能就是成风化人。”